北 京 化 工 大 学
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I)》教学大纲
一、课程基本信息
课程代码 (已开设课程填写) | ENV35600E | ||||||||
课程信息 (仅新开课程填写) | 所属 学科 | 知识 领域 | |||||||
总学时 | 64 | 学分 | 2.0 | 理论学时 | 0 | 实验学时 | 64 | 上机学时 | 0 |
课程中文名称 |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I) | ||||||||
课程英文名称 | Special Experiment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(II) | ||||||||
适用专业 | 环境工程类 | ||||||||
开课学期 | |||||||||
预修课程(名称) | 环境工程监测、水污染控制工程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\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) | ||||||||
并修课程(名称) | |||||||||
课程简介 | 本课程是运用所学的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进行实验操作,获得 数据,分析实验结果,从中验证理论知识,加深对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 理论的理解,同时掌握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,培养实 验方法和技巧,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进行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科研能 力。 |
二、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
2.1 课程性质
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I)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,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。
2.2 课程目标
本课程是运用所学的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进行实验操作,获得数据,分析实验结果,从中验证理论知识,加深对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的理解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如下目标:
G1——能够将环境工程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的操作技能;
G2——实事求是、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,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。
三、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
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
毕业要求 | 指标点 | 课程目标 | 达成途径 | 评价依据 | 支撑程度(H、M、L) |
4 研究 | 4-2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专业知识、工程技术和手段,进行实验设计、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| G1 G2 | 教师讲解、学生实际操作 | 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表现综合评价。 | M |
四、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
无
五、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
5.1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(选做5个实验)
5.1.1 教学内容:(G1、G2)
表2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
序号 | 实验名称 | 实验类别 | 实验类型 | 内容提要 | 实验时数 | 每组人数 |
1 | 沉降实验 | 技术基础 | 验证 | 加深对自由沉降基本原理的理解,掌握悬浮物的测定方法 | 5 | 4 |
2 | 混凝实验 | 技术基础 | 验证 | 掌握混凝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| 4 | 3 |
3 | 吸附实验 | 技术基础 | 验证 | 掌握吸附基本原理及参数测定方法 | 3 | 3 |
4 | 离子交换实验 | 技术基础 | 验证 | 掌握离子交换基本原理,树脂交换容量测定及交换设备的操作方法 | 3 | 3 |
5 |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掌握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法及参数Kla、、的测定方法 | 4 | 3 |
6 | SBR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掌握工业废水可生化处理性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| 5 | 4 |
7 |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运用已掌握的水处理工程原理及现有生物处理单元设备,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实现 | 5 | 4 |
5.1.2 教学要求:
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处理技术。
5.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
5.2.1 教学内容:(G1、G2)
表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
序号 | 实验名称 | 实验类别 | 实验类型 | 内容提要 | 实验时数 | 每组人数 |
1 | 粉尘颗粒度分布测定 | 技术基础 | 验证 | 常用测定方法的掌握;正确记录、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 | 5 | 4 |
2 | 除尘设备性能实验 | 技术基础 | 验证 | 掌握旋风除尘器、布袋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,测定除尘器阻力、除尘效率与负荷的关系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判断除尘设备性能 | 5 | 4 |
3 |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| 专业 | 综合 | 利用填料塔、旋流塔喷、淋塔进行采进行酸性气体吸收实验,考察气液比、吸收剂浓度、温度等对吸收效率的影响,分析和验证吸收过程传质特性,结合吸收设备形式,探讨化学强化吸收过程方法 | 6 | 4 |
4 |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| 专业 | 综合 | 利用活性炭进行气态污染物的净化,绘制吸附床层负荷曲线、穿透曲线,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,计算吸附剂的静平衡活性和保护作用时间损失 | 6 | 4 |
5 |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净化NOx污染物(选做) | 专业 | 设计 | 设计并开展多种催化剂、NOx浓度和催化反应条件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模拟烟气中的NOx的实验,探索其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效率、进行不同催化剂活性的评价,考察催化剂、反应温度、空间流速、停留时间等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| 6 | 4 |
5.2.2 教学要求:
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。
5.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内容 (选做4个实验)
5.3.1 教学内容:(G1、G2)
表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内容
序号 | 实验名称 | 实验类别 | 实验类型 | 内容提要 | 实验时数 | 每组人数 |
1 | 固废性质分析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掌握垃圾含水率、热值、TS、VS等主要性质的含义、操作步骤,含弹量热仪、马弗炉、烘箱等设备的使用;原始数据记录、计算和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保留规则等。 | 4 | 4 |
2 | 重金属固废的固化和抗压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了解危险废物的特性,掌握固化处理的方法,影响固化效果的因素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,科学评价固化处理效果 | 4 | 4 |
3 | 木质纤维素类废物制备活性炭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掌握农作物秸秆炭化的基本原理,活性炭的制备,活性炭性能-亚甲基蓝脱色力的测定等。 | 4 | 4 |
4 | 秸秆预处理及厌氧水解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加深对秸秆预处理、厌氧水解和甲烷化原理的理解,掌握厌氧水解的操作方法及调试方法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判断厌氧水解效果。 | 4 | 4 |
5 | 有机固废好氧堆肥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加深对有机堆肥原理的理解,掌握厌氧消化的操作方法及调试方法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判断堆肥效果 | 4 | 4 |
6 | 废旧电器拆解及资源化潜力分析实验 | 专业 | 验证 | 了解废旧电器的资源化利用途径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计算资源化利用潜力。 | 4 | 4 |
六、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
6.1 考核方式和内容
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授、课外阅读、课上研讨、习题作业,考核方式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,其中过程考核是课堂表现(包括预习和参与)、习题作业、试验的综合评定,期末考试基于课堂讲授、课外阅读、课上研讨的内容进行闭卷笔试,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、判断、选择、问答、计算和综合设计。具体分工如表2所示。
表5 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及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
课程目标 | 分值 | 考核方式 | 考核方式所占比例 | 主要考核内容 |
G1 | 50分 | 课堂参与 | 50% | 预习、提问、回答问题等 |
实验报告 | 50% | 实验中支撑G1报告内容 | ||
G2 | 50分 | 课堂参与 | 50% | 预习、提问、回答问题等 |
实验报告 | 50% | 实验中支撑G2报告内容 |
6.2 评分标准
评分标准具体如表6、表7和表8所示。
表6 实验参与的评分标准
考核指标 | 权重 | 100分 | 80分 | 50分 | 30分 | 0分 |
实验预习 | 0.50 | 完整预习 | 较好预习 | 一般预习 | 少量预习 | 无预习 |
过程参与 | 0.50 | 全程参与 | 较好参与 | 一般参与 | 参与较少 | 完全不参与 |
表7 实验操作的评分标准
考核指标 | 100分 | 80分 | 50分 | 30分 | 0分 |
实验操作 | 操作规范 | 较规范 | 一般规范 | 规范性较差 | 操作不合格 |
表8 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
考核指标 | 权重 | 100分 | 80分 | 50分 | 30分 | 0分 |
完成准时性 | 0.20 | 一直准时 | 大多数准时 | 基本准时 | 偶尔准时 | 从未准时 |
步骤翔实性 | 0.20 | 90%以上 | 70%以上 | 50% | 30% | 缺少 |
数据质量 | 0.30 | 数据质量高 | 数据较好 | 数据质量一般 | 个别有效 | 无效 |
分析问题 | 0.30 | 非常好 | 较好 | 一般 | 较差 | 无分析 |
七、教材和参考书
1、黄学敏,张承中,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》,化学工业出版社,北京,2003
2、高廷耀,顾国维,《水污染控制工程(下册)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北京,2000
3、张自杰,《排水工程》(下册)(第4版),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北京,2000
大纲执笔人:童华、刘研萍、朱小彪
专业负责人:胡翔
教学院长:刘清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