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 京 化 工 大 学
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I)》教学大纲
一、课程基本信息
课程代码 (已开设课程填写)  | ENV35600E  | ||||||||
课程信息 (仅新开课程填写)  | 所属 学科  | 知识 领域  | |||||||
总学时  | 64  | 学分  | 2.0  | 理论学时  | 0  | 实验学时  | 64  | 上机学时  | 0  | 
课程中文名称  |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I)  | ||||||||
课程英文名称  | Special Experiment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(II)  | ||||||||
适用专业  | 环境工程类  | ||||||||
开课学期  | |||||||||
预修课程(名称)  | 环境工程监测、水污染控制工程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\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)  | ||||||||
并修课程(名称)  | |||||||||
课程简介  | 本课程是运用所学的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进行实验操作,获得 数据,分析实验结果,从中验证理论知识,加深对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 理论的理解,同时掌握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,培养实 验方法和技巧,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进行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科研能 力。  | ||||||||
二、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
2.1 课程性质
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(II)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,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。
2.2 课程目标
本课程是运用所学的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进行实验操作,获得数据,分析实验结果,从中验证理论知识,加深对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的理解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如下目标:
G1——能够将环境工程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的操作技能;
G2——实事求是、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,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。
三、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
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
毕业要求  | 指标点  | 课程目标  | 达成途径  | 评价依据  | 支撑程度(H、M、L)  | 
4 研究  | 4-2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专业知识、工程技术和手段,进行实验设计、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 | G1 G2  | 教师讲解、学生实际操作  | 实验报告与实验过程表现综合评价。  | M  | 
四、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
无
五、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
5.1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(选做5个实验)
5.1.1 教学内容:(G1、G2)
表2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
序号  | 实验名称  | 实验类别  | 实验类型  | 内容提要  | 实验时数  | 每组人数  | 
1  | 沉降实验  | 技术基础  | 验证  | 加深对自由沉降基本原理的理解,掌握悬浮物的测定方法  | 5  | 4  | 
2  | 混凝实验  | 技术基础  | 验证  | 掌握混凝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 | 4  | 3  | 
3  | 吸附实验  | 技术基础  | 验证  | 掌握吸附基本原理及参数测定方法  | 3  | 3  | 
4  | 离子交换实验  | 技术基础  | 验证  | 掌握离子交换基本原理,树脂交换容量测定及交换设备的操作方法  | 3  | 3  | 
5  |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掌握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法及参数Kla、、的测定方法  | 4  | 3  | 
6  | SBR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掌握工业废水可生化处理性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 | 5  | 4  | 
7  |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运用已掌握的水处理工程原理及现有生物处理单元设备,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实现  | 5  | 4  | 
5.1.2 教学要求:
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处理技术。
5.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
5.2.1 教学内容:(G1、G2)
表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
序号  | 实验名称  | 实验类别  | 实验类型  | 内容提要  | 实验时数  | 每组人数  | 
1  | 粉尘颗粒度分布测定  | 技术基础  | 验证  | 常用测定方法的掌握;正确记录、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  | 5  | 4  | 
2  | 除尘设备性能实验  | 技术基础  | 验证  | 掌握旋风除尘器、布袋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,测定除尘器阻力、除尘效率与负荷的关系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判断除尘设备性能  | 5  | 4  | 
3  |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 | 专业  | 综合  | 利用填料塔、旋流塔喷、淋塔进行采进行酸性气体吸收实验,考察气液比、吸收剂浓度、温度等对吸收效率的影响,分析和验证吸收过程传质特性,结合吸收设备形式,探讨化学强化吸收过程方法  | 6  | 4  | 
4  |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 | 专业  | 综合  | 利用活性炭进行气态污染物的净化,绘制吸附床层负荷曲线、穿透曲线,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,计算吸附剂的静平衡活性和保护作用时间损失  | 6  | 4  | 
5  |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净化NOx污染物(选做)  | 专业  | 设计  | 设计并开展多种催化剂、NOx浓度和催化反应条件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模拟烟气中的NOx的实验,探索其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效率、进行不同催化剂活性的评价,考察催化剂、反应温度、空间流速、停留时间等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| 6  | 4  | 
5.2.2 教学要求:
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。
5.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内容 (选做4个实验)
5.3.1 教学内容:(G1、G2)
表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内容
序号  | 实验名称  | 实验类别  | 实验类型  | 内容提要  | 实验时数  | 每组人数  | 
1  | 固废性质分析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掌握垃圾含水率、热值、TS、VS等主要性质的含义、操作步骤,含弹量热仪、马弗炉、烘箱等设备的使用;原始数据记录、计算和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保留规则等。  | 4  | 4  | 
2  | 重金属固废的固化和抗压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了解危险废物的特性,掌握固化处理的方法,影响固化效果的因素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,科学评价固化处理效果  | 4  | 4  | 
3  | 木质纤维素类废物制备活性炭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掌握农作物秸秆炭化的基本原理,活性炭的制备,活性炭性能-亚甲基蓝脱色力的测定等。  | 4  | 4  | 
4  | 秸秆预处理及厌氧水解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加深对秸秆预处理、厌氧水解和甲烷化原理的理解,掌握厌氧水解的操作方法及调试方法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判断厌氧水解效果。  | 4  | 4  | 
5  | 有机固废好氧堆肥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加深对有机堆肥原理的理解,掌握厌氧消化的操作方法及调试方法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判断堆肥效果  | 4  | 4  | 
6  | 废旧电器拆解及资源化潜力分析实验  | 专业  | 验证  | 了解废旧电器的资源化利用途径,正确记录实验数据、计算资源化利用潜力。  | 4  | 4  | 
六、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
6.1 考核方式和内容
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授、课外阅读、课上研讨、习题作业,考核方式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,其中过程考核是课堂表现(包括预习和参与)、习题作业、试验的综合评定,期末考试基于课堂讲授、课外阅读、课上研讨的内容进行闭卷笔试,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、判断、选择、问答、计算和综合设计。具体分工如表2所示。
表5 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及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
课程目标  | 分值  | 考核方式  | 考核方式所占比例  | 主要考核内容  | 
G1  | 50分  | 课堂参与  | 50%  | 预习、提问、回答问题等  | 
实验报告  | 50%  | 实验中支撑G1报告内容  | ||
G2  | 50分  | 课堂参与  | 50%  | 预习、提问、回答问题等  | 
实验报告  | 50%  | 实验中支撑G2报告内容  | 
6.2 评分标准
评分标准具体如表6、表7和表8所示。
表6 实验参与的评分标准
考核指标  | 权重  | 100分  | 80分  | 50分  | 30分  | 0分  | 
实验预习  | 0.50  | 完整预习  | 较好预习  | 一般预习  | 少量预习  | 无预习  | 
过程参与  | 0.50  | 全程参与  | 较好参与  | 一般参与  | 参与较少  | 完全不参与  | 
表7 实验操作的评分标准
考核指标  | 100分  | 80分  | 50分  | 30分  | 0分  | 
实验操作  | 操作规范  | 较规范  | 一般规范  | 规范性较差  | 操作不合格  | 
表8 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
考核指标  | 权重  | 100分  | 80分  | 50分  | 30分  | 0分  | 
完成准时性  | 0.20  | 一直准时  | 大多数准时  | 基本准时  | 偶尔准时  | 从未准时  | 
步骤翔实性  | 0.20  | 90%以上  | 70%以上  | 50%  | 30%  | 缺少  | 
数据质量  | 0.30  | 数据质量高  | 数据较好  | 数据质量一般  | 个别有效  | 无效  | 
分析问题  | 0.30  | 非常好  | 较好  | 一般  | 较差  | 无分析  | 
七、教材和参考书
1、黄学敏,张承中,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》,化学工业出版社,北京,2003
2、高廷耀,顾国维,《水污染控制工程(下册)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北京,2000
3、张自杰,《排水工程》(下册)(第4版),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北京,2000
大纲执笔人:童华、刘研萍、朱小彪
专业负责人:胡翔
教学院长:刘清雅